云纹漆案
0
材质:漆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 

  漆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凿的方法制成,这种制作方法称为斫(zhuó)木胎。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纹相似的漆案,案内髹(xiū )红、黑漆为地,黑漆地上绘红、灰绿色组成的流畅的云纹,底部红漆书“軑(dài )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谁所有。其中一件出土于椁室的北边箱,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五件小漆盘,盘内盛有炭化或腐烂后的牛排等食物及一套竹串,另外,还放了二件饮酒的漆卮和一件漆耳杯,耳杯上放有一双箸。有趣的是,与案在同一个边箱的文物,西为漆屏风、漆几、绣枕及一些美容用品,东部则是侍俑、歌舞俑等照顾主人生活或为其排解寂寞的“奴婢”,而该箱室的四壁,还张挂了丝织帷幔。无疑,该箱室是轪(dài )侯夫人生前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这件漆案则是摆在她座前的盛放食物的家具。 

  五个小漆盘盛有不同的食物,漆卮(zhī )为饮酒和饮水器,箸(zhù)为竹筷。先秦时期,人们进餐时大部分用手取。到秦汉时开始使用竹筷,东汉饮食时使用筷子就更加普遍。这种轻便的小型食案在汉代墓葬中出土颇多,为陈举进食而用,类似托盘的作用,为了便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进食器具低矮才适宜的习俗和便于“举案齐眉”,所以漆案具有案面较薄、造型轻巧、四沿高起构成了“拦水线”防止汤水外溢、墓葬中与食具同出等特点。 

  食具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皿,汉代的食具在继承前代食具的基础上向前不断发展,其品类和造型丰富多彩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成为汉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分餐制的情景。我们今天已经不再使用分餐制,不论是在家中或是在餐馆用餐,一般都是采用大家围着桌子一起进食的方式。其实,这种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并不久远,而分餐制的方式却有悠久的历史了。考古学家们在距今约4500年以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就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说明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分餐制。而真正意义上的会食制是从宋代以后才开始,距今也只有一千多年,而分餐制的历史有三千多年。 

 


  • 相关论文
  • “有橘生南国”——从马王堆汉墓漆器云纹引起的想象及思考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和帛画上,有着丰富的云纹、凤纹和鸟纹,这些 提炼出来极具地域特质、几近现代抽象的图像意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图像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楚帛画纵横于云顿之间的龙舟、凤驾和云载,然而并没有为后世广泛传承下来,也没有渗透到现代的图纹当中。本文以关注马王堆汉墓漆器上的云纹为引,来试图理解楚文化人间、地界与神度为浑然一体的模糊空间;同时借古论今,兼谈我国现当代漆器创作和手工业制作的传承等问题。

  • 汉代漆器艺术

    汉代漆器艺术

  • 相关视频
  • 好吃的第一夫人辛追

    2547次

  • 奢华的长沙国第一家庭

    17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