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剪裱成册,廿开。各开纵31.0厘米,横46.5厘米
碑阳首行“国维”之“维”字仅裂一线;碑阴郑跋第三行“客邹邑登峄山”之“邑”字存左大半。碑阳缺失两页十二字“戎奉臣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后郑跋亦缺多处。纸墨精古,拓工上佳,字口锋颖特出。
清同治拓东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刻石
清晚期拓东汉昆弟六人买山地记摩崖
清道光拓西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
清中期拓东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清嘉道拓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孟文石门颂摩崖
明清以迄现代,许多著名的金石学家、碑帖鉴赏家在其所藏所见历代碑帖拓片的题跋著录中,从不同的角度加入了他们关于拓片工艺的审美评价。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拈片制作中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前人碑帖题跛著述的解读与印证,分析归纳出前人关于“精拓”本碑帖拓片的一般工艺特征,即首先必须满足“真切地反映刻石文字的原始风貌”的前提条件,其次则是纸张、墨色等。前人所反复强调的,是拓片所得文字的笔画精神之美。而从技术上讲,苟能使拓片中的古人书法“字字清朗”、“形神完美”,则其“黝然深润”的佳妙墨色,也就庶几可近了。
碑帖校订一门,先贤时彦各擅其能,所作甚夥,究其根本,是为资料收集、比对考查、排列筛选。今参欧阳辅《集古求真》、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马子云《石刻见闻录》为主要蓝本,其余零珠片王则辅以杨殿殉《石刻题跋索引》为目逐条梳理——文献汇校。与此并行之者,以湘博万余件拓本逐一审查——实物汇校。兹选《石鼓文》一刻为实例,一则做学理上的尝试,兼以“碑帖数据库”为长远写作目的,为来日典藏数据库共建共享恪尽守藏人之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