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发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在辛追女尸真发下半部缀连,作盘髻式。辛追老太太的真发稀疏,呈棕色,疏而细,含A型物质;假发粗而黑,含B型物质,呈套状覆盖于女尸头部。稠密而黑的头发尤受人们喜爱,而一般妇女并没有这么好的头发,所以,汉代女子戴假发的作法颇为流行。由于辛追的真发稀疏而又发黄,故而需要使用假发加以装饰。
春秋时,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这种假发称作“髢(dí)”。《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迫其剪下长发,给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dí)”。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于是,双鬟(huán)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式样是丰富多彩,由于编梳方法不同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如步摇髻、堕马髻、缕鹿髻、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huán)髻、双鬟(huán)髻等。
到了后来,假髻式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不同的演变,都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发式、发型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