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直径19.5厘米,边缘厚0.6厘米
铜镜装于绣绢镜衣内,置单层五子奁中。弦纽,纽上系两条绛色丝带。地纹为粗涡纹,主纹为蟠螭纹。含锡量较高,呈灰白色。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又出土了一件铜镜、一件角镜。
铜镜三弦纽,主纹为蟠螭纹,等距离夹有四组方连纹。
镜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叫“鉴”或“照子”。古代铜镜主要是用来梳妆照面和照妖辟邪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有了审美观念的萌芽。青铜时代之前,先民们已知道用容器盛水,以平静的水面来鉴形照容。孔夫子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古籍中的记载常与黄帝联系在一起,这些记载虽不足为凭,起码说明了铜镜历史的久远。由于圆形的镜面,中间略鼓,四周外弧,可以用较小的镜面,照见较大的物像。所以我国古代的铜镜,绝大多数是圆形,质地薄而精巧,镜钮多为半球形、弓形,纹饰题材丰富。铜镜不仅可以照容,还可以来观赏,所以富贵之人常常把铜镜做得非常精美华丽,在铜镜上镶金错银并不稀奇。
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话说东汉时,一位甘肃人名叫秦嘉,他与妻子徐淑十分恩爱,后来徐淑在娘家养病,秦嘉赴职京师,夫妻只好鱼雁传书。秦嘉托人送给徐淑一面镜子和其他礼物,他附信写道:“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怅然。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徐淑回信:“……览镜执钗,情想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此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明镜之鉴,当待君还。”千里关山,相聚无缘,一枚镜子寄托了两个人的相思与期盼。然而,秦嘉不幸病死在洛阳,生离终成死别,守望的人再也等不来归人!徒留离恨万千:“明镜之鉴,当待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