竽律衣
材质:绢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衣长28.2厘米,上宽17厘米,下宽14.5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等实物,以及和木俑附在一起的乐器模型钟、磬、筑。竽律衣为“信期绣”淡黄色绢缝制。上部三边加有绛紫色绢缘。在距顶部10厘米以下部分垂直缝成十二个长短不等的小筒,以便依次存放竽律管。竽律十二支均墨书周制律名,分别装在竽律衣的十二个筒形袋中。竽律最长一支为17厘米,最短一支为10厘米。同竽管一样,是用刮去表皮的竹管制成。各管均中空无底,制作较粗糙,壁厚约1.2毫米,保存基本完好。从各管尺度和音高来看均与汉制不符,律管有误装、律名有误标现象。因此,我们推断这套竽律不是实用的乐器,而是为随葬制作的明器。
竽律
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即吹奏乐器竽与弹拨乐器瑟合奏。竽瑟之乐是当时统治者歌舞宴饮场合中常见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士了一件实用的竽,虽已残损,但仍发现23个簧片及4组折叠管,个别竽管上还看得出气眼和按孔,其中有几个簧片上带银白色的小珠,这是现代演奏时还沿用的“点簧”,用来改变簧片的重量,调整振动的频率以控制音高。这具竽的折叠管有4组,每组由长短不一的3根管并列粘合而成,每3根管中间有孔相通,相当于把一个长管折叠起来,类似现代乐器的圆号弯曲的号筒,可以避免筒过长造成的不便持拿及使用的弊病,又可以延长管内有效气柱,能吹奏出较低的音,体现出设计的巧妙。出土的竹简“遣策”上还明确记载着“楚竽、各一人,吹鼓者二人”,“楚歌者四人”,说明汉初长沙地区的音乐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