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列表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戊号军票五圆纸币
为了在战略相持阶段加紧从被占领的中国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从1939年12月开始将华中、华南的军票变成“唯一健全而稳定的一般通货”,日本军国主义实行了所谓的“军票一元化工作。”为使军票更具欺骗性,决定把“体会军队征用含义的‘军用手票’字样删除”,推出了所谓的“戊号军票”。该种军票只是把丁号军票正面印有的“大日本政府军用手票”中的“军用手票”四字删除,同时在1元以上的大面额票面印上红色的记号和号码,50钱以下的小面额票面上印上记号而已。因而丁号军票与戊号军票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军用手票”四字及记号和号码。另外,到1940年3月以后,又增发了二厘五毫军票。因此戊号军票比丁号军票多了一种面额,共有8种
-
民国绘双鹿白缎地湘绣画稿
民国绘双鹿白缎地湘绣画稿 布帛类 1919年 37×86cm 整个画面以近处的双鹿为主体,远山近景搭配相宜,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细致柔和。白缎背面有“中堂”字样,疑为一组画稿中的一件。从选料质地、绘画及着色手法上来看,该画稿与前“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应出自一家之手。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丁号军票拾圆纸币
发行时间:1939年5月 纸币面额:拾圆 主要特征:额:菊花、云龙、防伪图案。 背面:防伪图案、警示语 流通范围:华中沦陷区
-
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
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 纸质 1928年 104×213cm 为湘绣成熟时期著名画师陈涉生(又名陈英)所绘。成稿于1928年,有“吟红小舫”字样,并钤有陈涉生印章二枚。画面人物生动清晰、须发可见,构图搭配和谐,对于研究湘绣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丁号军票壹圆纸币
发行时间:1939年5月 纸币面额:壹圆 主要特征:额:菊花、凤凰、防伪图案。 背面:防伪图案、警示语 流通范围:华中沦陷区
-
民国“瑶姬献瑞”湘绣纸画稿
民国“瑶姬献瑞”湘绣纸画稿 纸质 1928年 65.5×123cm 为湘绣成熟时期著名画师陈涉生(又名陈英)所绘。成稿于1928年,与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同出一系列。有题词、落款、印鉴。画面绘荷锄挽花篮女子及梅花鹿一只,女子衣袂飘飘,有如仙女下凡。
-
清末湘绣白缎地金石瓦当文字枕档
清末湘绣白缎地金石瓦当文字枕档 布帛类 1904年 17×17.8cm 白缎地绣金石瓦当文字,现存仅8件,是湘绣自成风格后最早的绣品之一。这一套绣品主要运用参针针法绣制而成,画面虽不是渐次变色,却已有了阴阳浓淡的转化,这一特征显示湘绣发展到此时已经开始脱离早期湘绣画面呆滞的状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绣品施绣者为湘绣创始人及奠基者之一的魏氏。 魏氏(1842—1914),因嫁与袁姓为妻,又称袁魏氏,湖南长沙人。1886年拜师刺绣高手胡莲仙学习绣法。魏氏在苏绣和湖南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参合粤绣的特点,革新和创造了湘绣工艺,为湘绣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丁号军票五拾钱纸币
发行时间:1939年5月 纸币面额:五拾钱 主要特征:额:菊花、云龙、防伪图案。 背面:防伪图案、警示语 流通范围:华中沦陷区
-
清末湘绣白缎地“狮、鹿、象、马”四条屏
清末湘绣白缎地“狮、鹿、象、马”四条屏 布帛类 清末 47×144cm 白缎地四条屏分别绣狮、鹿、象、马图案。绣品运用了参针、平针、松针、接针、旋毛针等数种刺绣针法,运针娴熟,手法精细。绣品上的狮、鹿、象、马毛发致密厚重、繁而不乱,所绣花草叶脉和鹿角等针迹齐整,刺绣功底深厚可窥一斑。此四条屏出自吴彩霞绣坊,是湘绣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
清末湘绣白缎地“牧童骑牛”斗方
清末湘绣白缎地“牧童骑牛”斗方 布帛类 1905年 43×32cm 白缎地绣“牧童骑牛”,画面以牧童为中心,巧妙地将牛、燕子、垂柳、洲渚贯串起来,左上角有杨世焯题诗句“野塘牛涉水,柳坞燕啣泥”揭示画面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绣品与以下的另外两件绣品(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和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均由杨世焯绘稿,杨佩珍施绣所成,属清末湘绣中的上乘之作。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丁号军票拾钱纸币
发行时间:1939年5月 纸币面额:拾钱 主要特征:额:菊花、云龙、防伪图案。 背面:防伪图案、警示语 流通范围:华中沦陷区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丁号军票五钱纸币
发行时间:1939年5月 纸币面额:五钱 主要特征:额:菊花、云龙、防伪图案。 背面:防伪图案、警示语 流通范围:华中沦陷区
-
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
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 布帛类 1905年 35.5×28cm 白缎地绣老虎构成这一斗方的全部。这一斗方中的绣虎是湘绣中常见而传统的刺绣题材。绣品中的老虎,选色典雅高洁、浓淡得宜,绣工精湛,充分展现了老虎虎虎生威的王者风范。而后逐渐兴盛并发展起来的湘绣独特刺绣针法——鬅毛针在这一绣品中也可寻见踪影。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丁号军票壹钱纸币
由于日寇在同时使用乙号军票和日银券的上海地区发现,两者图案相同,极易造成种种不便并引起混乱、有违发行军票的初衷。同时这种明显带有征服者色彩的军票又引起华中论陷区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厌恶。因此到了1939年5月便决定采用原先准备取代甲号军票图案的新式样底版,印制发行10元、5元及1元军票,这便是丁号军票。其后把前面所提到的同样图案发行的甲号、乙号小额军票改称丁号军票。因而丁号军票只有10元、5元、1元、50钱,10钱、5钱及1钱7种面额。丁号军票模仿法币、采用横版及中国人所熟悉的云龙和凤凰图案。其正面均即有“大日本帝国军用手票”的字样,其中仅5元、1元面额的为凤凰图案,其余5种面额均采用云龙图案。丁
-
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
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 布帛类 1905年 47×100cm 此白缎地兰花四条屏亦由著名画师杨世焯绘稿,著名绣工杨佩珍施绣。绣品以兰花、山石为表现对象,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淡墨点写兰花,浓墨点画花蕊,虽只有寥寥的三花五叶,却形象地勾勒出了兰花所特有的清新高雅之神韵,形态毕现,情趣盎然。绣品画面简洁清新,物体的近、中、远表现得宜,不但具水墨画的效果,还较好地体现了绣稿的神韵。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丙号军票拾圆纸币
由于随后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到让抹掉文字的乙号军票流通,在外观上既不好看,又有损“日本帝国”的 形象,还要受到中国人民的蔑视,因此在乙号军票发行后仅一个月,丙号军票便出笼了。丙号军票没印 上“日本银行兑换券”等字,因而也勿用涂抹了。丙号票是利用乙号票三种面额旧钞版,将银行名,改 为“大日本帝国政府”。丙号票与乙号票的面额、票幅、图案、颜色完全相同,其区别仅仅在于其正反 面文字是否被抹掉。丙号票主要流通在江苏省和华南部分地区。
-
清末湘绣红缎地 “凤凰牡丹”大堂帐
清末湘绣红缎地 “凤凰牡丹”大堂帐 布帛类 清末 200×350cm 红缎地绣凤凰牡丹等图案。构图大气灵活,绣法多样,绣工精致细腻,是湘绣成型品种的一种,充分展现了湘绣发展时期的特点。这一绣品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研究湘绣发展史、湖南民族民俗风气及民间象征文化重要的参考实物。
-
日本银行兑换银券壹圆纸币
发行时间:1938年 纸币面额:壹圆 主要特征:额:人物、菊花、水印、防伪图案 背面:英文、防伪图案 来源用途:由日本运至中国以备涂改为军票 流通范围:上海
-
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乙号军票五圆纸币
正当日本内阁印刷局准备新图案的底版时,由于当时的大藏省理财局长大野龙太君认为,应该在华中地区使用日银券或与日银券图案相同的军票,否则会“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中失去信用。”于是就决定在已印就,尚未印上记号和号码的日银券及正在印制的日银券上面一律加印“军用手票”或“大日本帝国军用手票”的字样,并用红色将军票的正反面原有的“日本银行兑换券”等字样涂沫掉。这样于1938年8月修改后发行的10元、5元及1元军票就是乙号军票。另外,乙号军票增发了五十钱和十钱两种面额的军票三种面额票均以黑色调为主,主要在上海流通。因没有相同面额的日银券图案才采用新图案发行了乙号军票。
-
清阮元隶书六言联
清 纵165.2厘米,横37.6厘米 该幅对联为阮元隶书六言联,其上联为:“采南皮之高韵”,下联:“补东观之阙文”,落款:“ 阮元”。下钤朱文印“阮元伯元”及“节性斋”两枚。该书用笔圆浑,体态呈伸展之势。书风厚重浑穆 ,而从其中又透出一种灵动之韵。
-
文徵明行书诗轴
明 字心纵128.3厘米,横64.5厘米 该作品为文徵明自书七言诗,其内容为:“奕叶琼葩别种芳,似舒还敛玉房房,仙翘映月瑶台向, 素腕披风缟袂长。拭面何郎疑傅粉,前身韩寿有余香,夜深香霭空濛处,仿佛群姬解佩珰。右月夜观玉 兰之作 徵明。”下钤朱文三枚:“文徵明印”、“衡山”、“停云”。该诗轴行书体,字迹温润秀劲 ,姿媚苍润,为其佳作之一。
-
米万钟行书诗轴
明 画心纵138厘米,横32厘米 该行书诗轴为米万钟自题诗《咏余千仙贻土麯酒限金字七言律》,所书内容为:“开畴适佐倾觞政 ,颂酒先赓击壤吟。欢伯无须依地主,麴王合办买田金。糟丘不拔千年址,疑药翻称百亩琛。假使刊山 神禹见,岂容民利到於今。”落款为:“咏余千仙贻土麯酒限金字七言律,书此景萧词兄。米万钟”。 下钤朱文“米万钟字仲诏”、白文“文石居士”各一枚。此诗轴用笔劲健丰润,回旋曲折,笔锋富有弹 性,风骨自然超逸。
-
明王锡爵《对玉环带清江引带过曲五首卷》手卷
明 画芯纵29厘米,横270厘米 引首书为:“手泽永宝,同治乙丑暮春(1865.3),逸侯仁兄大人属题,松陵杨庆麟”。钤朱文印:杨庆麟印,白朱文:敬士父。
-
清王文治行书立轴
清 字芯纵长162.5厘米,横92厘米 该轴行书六行,书写内容摘自米元章《西园雅集图记》中的记文:“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 文章议论,博学辩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揽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 仿佛其人耳。”题款:“琪园大兄先生正临梦楼王文治。”题款后钤白文“文治私印”及“文章太守” 印两枚,轴右上角钤朱文:“柿叶山房”印。左右下角分别钤有“鲁山秘笈”、“徐氏乐禁轩所藏书画 ”、“沩阳鲁山审定”及“藏之名山”四方收藏印。该轴行款自然,用笔遒实,行笔流畅,墨色浓淡相 间,尽显秀润之气。从中也可见董太史之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