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论文 所有论文
  • 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研究三十年

    【作  者】:王树金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相马经》,养马学,相马学,《伯乐相马经》

    【摘  要】:

    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这部古书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内容侧重从头邵相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帛书《相马经》的出土,为研究《伯乐相马经》专著和中国养马学、相马学等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本文在对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 马王堆帛书《系辞》研究综述

    【作  者】:于兵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帛书,《系辞》,校释, 成书年代,学派属性

    【摘  要】:

    马王堆帛书《系辞》自出土以来便受到学界的厂泛关注,研究成果众多,本文从基础研究和深入研究两个方面对三十六年来学界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在每一部分中,文章又以研究主题为线索,分别介绍学界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热点。
  • 马王堆汉墓古尸保存三十年评估报告(二)

    【作  者】:王慧,陈建明,张建一,游振群,白毅,黄菊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马王堆古尸,保存,保存液改良

    【摘  要】:

    针对综合评估结果对古尸保存液的配制进行相应的改良,动态监测后发现保存液PH值的适当提高和主要成分的有效浓度(如甲醛)的适当调整有助于降低保存液中总氨量和氨基酸含量,有利于古尸蛋白质的保存,防止古尸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的脱钙。
  • 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軑侯家”彩绘云龙纹漆沐盘初探

    【作  者】:崔蕊满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漆沐盘,軑侯家,云龙纹,工艺制作

    【摘  要】:

    1975年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軑侯家”彩绘云龙纹漆沐盘,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件漆沐盘。本文试图从漆沐盘的定名、用途及价值三方面论述它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 论T形帛画的艺术创意

    【作  者】:游振群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创意,时代观念,情感需要,艺术设计

    【摘  要】: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必须来源于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正是画家形釉也描绘天上、人间、地下三界,融入了既符合时代观念又表达感情需要的内容,显示出汉代丧礼中旌幡的特色。T形帛画的艺术创意,是从艺术角度研究帛画的一个重要视角。
  • 益阳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的分期及相关问题

    【作  者】:潘茂辉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益阳,楚墓铜兵器分期,越王剑

    【摘  要】:

    益阳793座楚墓出土青铜兵器剑、戈、矛、匕首、箭镞485件,绝大多数出自战国中晚期楚墓中。剑可分三型八式:戈可分三型十式矛可分四型十三式;链分为四型八式。根据与之伴出的陶器以及它们自身的发展演变轨迹,分别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同长沙、江陵、当阳赵家湖地区同期楚墓所出青铜兵器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楚墓中出土的“武王戈”、“邾王戟”及“越王剑”可能是缴获而来的战利品,或固某种原因流八益阳,随墓主人下葬此地。
  • 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组合初探

    【作  者】:邵晓洁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编钟,组合,文化因素

    【摘  要】:

    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是迄今所见编钟组合最为复杂、最具特色的大型钟群。本文分析了这批编钟组合的基本形式和性质,通过对编钟组合中不同钟型搭配的研究,发掘了其所蕴涵的多元文化因素,同时将这批编钟与其他大型楚系编钟进行类比,由此进一步认识了这批编钟组合形式的重大历史意叉和文化价值。
  • 河南叶县旧县村4号墓编钟印象

    【作  者】:王子初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叶县编钟,音乐考古学,印象

    【摘  要】:

    本文以“印象”为题.发表了对河南叶县旧县村4号墓出土编钟之钟型编组、文化属性、音梁结构、调音手法和音阶结构等5个方面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 1. 全套编钟包含有两种不同风格的编错组合之现象前所未见。4件组编铸的形式.是春秋中期中原地区特别是郑国一带的重要规范。 2. 叶县编钟的文化属性为“中原为体.楚风为用”。 3. 叶县编钟中除极个别的.绝大多数的钟腔内近于口处的4个侧鼓部内面有回凸长争状音梁。这表明编钟的产生时段.只能在春秋早中期前后 而不能更晚。 4. 叶县编钟上呈现7调音锉唐的规范.为两正鼓、两铣角和四侧鼓等八个重点位置,是西周以来唐“隧”调音法传统的合理借鉴.反映出春秋 时期至战国初期之际编钟调音手法走向其成熟顶峰的过渡性含义。 5.编钟音域宽广,其j组旋律钟在每个八度区至少构成一个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反映出这套特殊的乐器对旋宫的运用或探索。
  • 也论浮滨文化的年代问题

    【作  者】:李龙章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浮滨文化,年代,商榷

    【摘  要】:

    分布在粤东闽南地区的浮滨文化年代上限到不了商代,从与昊城遗址出土的陶器比较可看出,两者并无多少共同之处。出土有浮滨文化陶器的广东博罗横岭山前期墓的年代从器物比较和文化排序的情况看、其年代最早不过西周中期,以定在春秋早中期为妥。属浮滨文化的福建漳州虎林山及南安大盈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数属西周以来才出现的器物,有的年代应处在春秋时期。
  • 略论江苏出土的地方特色的西周青铜器

    【作  者】:杨海涛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地方特色,西周青铜器,吴文化

    【摘  要】:

    西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是青铜文化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中原青铜器经过一连串的发展在此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包括江苏青铜器在内的南方青铜器也十分繁荣,出现了中原型、仿中原型和地方型并存等青铜器类型。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江苏出土的青铜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整体上系统地对这一阶段青铜器进行分析。但很少从地方型的西周青铜器的特色角度进行专题探讨。本文试以江苏出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周青铜器的资料为出发点,分析其造型与纹饰特点,并探讨以昊文化为主的江苏早期地域文化的发展。
  • 皖南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初步研究

    【作  者】:宫希成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皖南,西周,青铜器

    【摘  要】:

    皖南地区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出土于土墩墓中,较重要的地点有屯溪奕棋土墩墓群、繁昌县窑上和汤家山、青阳县汪村、宣城市正兴村、芜湖县韩墩村等地。根据青铜器特点,结合自然地理和土墩墓分布情况,可划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以新安江上游为中心,北区以漳河流域为核心区,包括长江以南沿岸地区。南区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立耳撇足素面鼎、扁鼓腹尊、折腹盂、云纹五柱器等为代表的器物群和斜方格纹、编织纹、折线纹、锯齿纹、棘刺纹等纹饰,风格独特。北区混合型铜器数量最多,整体的造型与中原地区同类器基本相同,但在某些局部有改变或纹饰有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可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北区第三期年代下限可能迟至西周春秋之交。西周早期受中原铜器的影响更多一些,到晚期自身的风格逐渐清晰。在铜矿得到大规模开发的背景下,西周时期皖南青铜文化的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变革,与中原青铜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皖南青铜文化,在周代江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总体文化面貌而言,南区与越文化接近,北区则与吴文化系统关系更为密切,有着更多的共性。
  • 西周甬钟之南北比较分析

    【作  者】:王世民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西周甬钟,中原地区, 起源,南方大铙

    【摘  要】: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原地区出土的西周甬钟与湖南出土的甬钟和大铙,认为:根据现有考古资料,难以肯定或否定西周甬钟来源的不同说法,无论中原发展说还是南方起源说,都存在明显的缺环;推测其为殷周之际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可能接近历史实际,尚需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