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长沙国王陵考古三题
【作 者】:黎石生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西汉,长沙国,王陵考古
【摘 要】:
通过对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漆盘铭文“杨主家般今长沙王后家般”并非寓示该漆盘之物主先后有长沙王后和杨氏二人,“杨主”与“今长沙王后”当为同一人。风篷岭M1出土的铜勺(M1∶101-7),据器铭当更名为“铜钭”。湘江西岸区域长沙王陵区的茔址,从风水学角度来看,确为风水宝地,是都城临湘附近地域中的不二之选。 -
小议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西汉长沙国铜器
【作 者】:袁 鑫,游振群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西汉,长沙国,铜器
【摘 要】:
本文从器形、定名、用途等方面,对馆藏的几件西汉长沙国铜器做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就长沙国铜器的生产与流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关于博局镜若干问题的研究
【作 者】:向明文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博局镜,含义与来源,命名历程,兴衰原因
【摘 要】:
本文对有关博局镜主体纹饰、命名历程和兴衰原因等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我们得出如下三点结论:博局镜主体纹饰的象征含义与古人的空间观念有关,镜背博局纹可能直接来源于六博棋局,但纹饰本身应该有更早的渊源;博局镜命名研究经历了发端、发展、高潮、终结等四个阶段;武帝时,董仲舒的天人思想成为官方哲学,特别是对君权天授的肯定,为王莽立新的符命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加上武帝后民穷财尽、国本动摇,成为谶纬迷信发展的土壤,这是赋予博局镜以治世明道等政治宣传作用, 而致其流行的根本原因。 -
长沙庙坡山汉墓被盗漆器铭刻痕迹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作 者】:何旭红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长沙,庙坡山汉墓,漆器,铭刻痕迹
【摘 要】:
经反复核对照片上的铭刻痕迹,长沙“12·29”盗墓案移交漆器上漆书、刻画、烙印三种铭刻形式均系在漆器漆膜上形成,且刻画与刻画、刻画与漆书、刻画与烙印间有重叠现象,由此反映出铭文形成于漆器制作后,也反映了各类铭刻形式的先后关系。联系铭文内容可知,与生产有关的铭文最早形成,与储藏有关的铭文其次,与使用有关的铭文最晚,且同一机构的铭刻形式不拘一种。 -
马王堆汉墓漆器所见狸猫纹初探
【作 者】:杨慧婷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马王堆汉墓,漆器,狸,猫,图像
【摘 要】:
马王堆汉墓漆器纹饰中,包含一种罕见的狸猫纹图像。本文拟以此类图像为中心,试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考其名,依据马王堆简帛资料与先秦两汉 传世文献,推论此类动物可能有“狸”“猫”等不同称谓;两者在种属上有交集, 但在指称上却常有混淆。二是观其形,这种图像具有较强写实风格;其表现方式有漆绘与锥画两种,观察视角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三种;体态或圆润或矫健,神情或憨萌或机警,可能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三是溯其源,结合迄今公布的相关考古资料,追溯此类动物进入人类生活的历史进程,及其图像来源。四是辨其意,通过分析这批漆器的出土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探索狸猫图像作为漆器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 -
论马王堆汉墓遣册记载的祭器
【作 者】:郑曙斌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遣册,遣奠,祭器
【摘 要】:
马王堆汉墓遣册记载的部分盛食之器,列鼎有数的规定性,食物标注为“器盛”,均找不到相对应的随葬实物。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分析,可以了解到这类盛食之器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与同墓随葬盛食之器的名称表述方式不同,可能是葬日大遣奠使用的祭器,反映了汉初丧葬仪式中用于遣奠的祭器既承周制而来,又有不同于周制的变更。 -
马王堆医书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
【作 者】:西南大学文献所 / 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马王堆医书, 词汇 ,辞书
【摘 要】:
马王堆医书口语性很强,具有较高的文献真实性,就其中的词汇现象而言,可以为辞书书证补阙,可以提前辞书“始见书”的年代,可以订正辞书释义,可以增补辞书词语,可以增补辞书义项。所以,马王堆医书对语文辞书编纂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成为辞书编纂和修订的重要参考材料。 -
许阿瞿墓志补释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 /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许阿瞿 ,墓志 ,五岁, 蔇□于, 肥甘
【摘 要】:
许阿瞿墓志与儿童游乐主题画像的出土,应看作研究汉代未成年人生活及其社会地位的宝贵资料。这一文物遗存体现了“父之与母”乃至整个家族的期待,即“年甫五岁,去离世荣”的许阿瞿在地下世界依然保有如同生前一样的尊贵,享受如同生前一样的乐逸。墓志文字原有释读意见似可斟酌。细读拓片,可以看到“□王五月,不□晚甘”或“□□五月,不□□甘”句,或应释为“蔇□于五月,不□肥甘”。“投财”应为“役财”。标点亦可调整。 -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金饰片的功用及相关问题
【作 者】:甘肃省委党校 周银霞, 甘肃省博物馆 李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大堡子山, 秦公墓, 铠甲, 马胄, 葬具
【摘 要】: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金饰片数量较多,分藏于海内外收藏机构和藏家,形状有多种。这些金饰片的功用有士卒铠甲、马胄、葬具装饰等,这些观点都有考古学资料佐证,本文对这些观点一一进行了分析。 -
湖南地区楚式“镇墓兽”的发现与研究
【作 者】: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传明 ,长沙国王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楚式“镇墓兽” 渊源 ,形制演变, 地域特色
【摘 要】:
湖南地区出土的楚式“镇墓兽”一经出现就是较为成熟的造型,这表明 它并非本地起源,而是由其他地方传播而来的。江汉平原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寻找它的起源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另外,当地的“镇墓兽”明显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不仅表现在与域外发现有所不同,还表现在境内四条水系的发现各具特色。这充分说明当地原住民不只是被动接受,还将当地元素植入其中,甚至北上对长江流域产生影响。 -
楚漆器:传承与变化中的艺术(一) ——从楚系贵族墓出土漆器谈起
【作 者】:湖南省博物馆 聂 菲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楚漆器, 艺术, 传承, 发展
【摘 要】:
楚漆器是中国悠悠七千年漆工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处的东周是历史上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和“轴心时代”。楚漆器就是在这诸子争鸣的文化环境中应时而生,带着远古南中国特有 的激情与浪漫,承续着古老传统并赋予新意,造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楚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本文以楚系贵族墓所出漆器为代表,从文化发展的深层面,对楚漆器功能、装饰艺术及制作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原因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力争对当时楚漆器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
楚墓地成因求索(之二)
【作 者】:荆州博物馆 王从礼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楚墓地, 成因 ,求索
【摘 要】:
楚地“域”的大小墓地分布和每个墓地中的墓葬数量,表现出墓地划分、墓室排列与墓室形制等维度的现象。其中的成因除受楚国政治势力影响之外,也隐藏着楚国等级制与社会变革的痕迹,还包含着楚国社会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也渗透着楚人在构建墓室时的各种理念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