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论文 所有论文
  • 楚漆器:传承与变化中的艺术(一) ——从楚系贵族墓出土漆器谈起

    【作  者】:湖南省博物馆 聂 菲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楚漆器, 艺术, 传承, 发展

    【摘  要】:

    楚漆器是中国悠悠七千年漆工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处的东周是历史上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和“轴心时代”。楚漆器就是在这诸子争鸣的文化环境中应时而生,带着远古南中国特有 的激情与浪漫,承续着古老传统并赋予新意,造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楚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本文以楚系贵族墓所出漆器为代表,从文化发展的深层面,对楚漆器功能、装饰艺术及制作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原因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力争对当时楚漆器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 楚墓地成因求索(之二)

    【作  者】:荆州博物馆 王从礼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楚墓地, 成因 ,求索

    【摘  要】:

    楚地“域”的大小墓地分布和每个墓地中的墓葬数量,表现出墓地划分、墓室排列与墓室形制等维度的现象。其中的成因除受楚国政治势力影响之外,也隐藏着楚国等级制与社会变革的痕迹,还包含着楚国社会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也渗透着楚人在构建墓室时的各种理念与期盼。
  • 湖南地区出土的金银珠饰初探

    【作  者】:湖南省博物馆 赖晓兰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金银 ,珠饰, 外来文化

    【摘  要】:

    金银珠饰是珠饰中的一类,本文主要着眼于湖南地区出土的金银珠饰,通过对出土实物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探讨湖南地区金银珠饰的发展脉络。本文将湖 南地区出土的金银珠饰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两汉以前及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湖南地区出土的金银珠饰虽然相比玉石珠饰来说是小宗,但是也很有特色,特别在研究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吸收、改造、融合、同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 中国古代玉珠管饰的历史文化考察

    【作  者】:湖南省博物馆 段晓明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古代 ,玉珠管, 演变, 特征 ,内涵

    【摘  要】:

    传承有序的中国古代玉珠管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由最初的装饰品逐渐演变为通神的工具、身份代表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进而具有“人性”的道德属性和祥符的寓意,最后发展成人人皆可佩戴的世俗装饰品,经历了由“物—神—人—物”的渐变式发展过程。虽然它的装饰和奢侈品的内涵一直保持几千年不变,但各个时期均有各自独特的特征。本文以出土的、广义的玉珠管饰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玉珠管 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文化内涵。
  • 说荆子鼎铭文中的“丽”

    【作  者】:河南大学 黄锦前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荆子鼎 ,丽, 逦

    【摘  要】:

    本文结合传世及出土文献资料,对荆子鼎铭文中的“丽”及相关铜器铭文中“逦”字用法的种种旧说进行了细致辨析,认为应如沈培所说,“丽”或“逦”应读为赞”,“助”“佐”,意为“摈相”,即在宴飨或盟会等场合充任傧相的角色。
  • 曾侯乙墓三类竹简所见车名对比研究

    【作  者】: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罗小华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曾侯乙墓竹简, 车名对应, 完善

    【摘  要】:

    曾侯乙墓竹简中的 A 类、B 类、C 类三个部分,分别记录同一批马车的相关器物。整理者曾将 A 类与 C 类两个部分的记录进行对照。日本学者石黑日沙子先生又将 B 类部分纳入对应范围。二者分别在车名复原、车名对应两方面做出不少贡献。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制作三个表格,对石黑日沙子先生的研究进行完善。
  • 论《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中的道家思想

    【作  者】:武汉大学 欧阳祯人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

    【发表时间】:2016年8月

    【关  键  词】:郭店楚简, 《唐虞之道》, 《忠信之道》, 儒家

    【摘  要】:

    本文旨在结合先秦传世文献与郭店楚简资料,论证《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与道家的关系。在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与《忠信之道》两篇在竹简形制、抄写格式和字体等方面均极为相似。关于这两篇文献的学派归属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讨论。近日,笔者重温这两篇文献,深以为这两篇简文应属原始儒家的文献,但与先秦时期的墨家和道家思想具有深刻的联系。
  • 棺·椁说

    【作  者】:黄晓芬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棺椁,葬具,埋葬设施,竖穴椁墓,横穴室墓

    【摘  要】:

    棺与椁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建造物之一。棺为古人埋 葬死者所置备的最基本葬具,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空间的泛世界性文化现象。中国自古以来皆以箱形直方体构造的木棺为主,或有石棺或陶棺,通常直接收纳遗体及少量装饰品。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期墓地中出现了棺外围建井字形木框结构,是为木椁之祖形。龙山文化时代,随着早期国家的创立,象征王权的中国最早的木椁亦应运而生。以后,商周时代的王室贵族多盛行木椁墓,战国秦汉时代的木椁形制结构则更趋于大型化和复杂化,达到中国古代棺椁礼仪文化之顶峰。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完整的木棺椁为中心,考察中国古代棺椁礼仪文化的性质与特点,由此进一步探讨汉文化对东亚地区古代文化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 中国木构标准设计与等级表现传统的早期证据——以马王堆汉墓棺椁为例

    【作  者】:〔美〕赖德霖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马王堆汉墓,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等级表现,占筮尺,非衣

    【摘  要】:

    对于研究中国木构设计的早期传统,几座唐代遗构是现存最早的地上例 证。本文试图借助分析马王堆汉墓棺椁的地下材料,寻找中国建筑规范化设计并以构件尺寸大小为等级标志的早期线索。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马王堆汉墓体现了东周至西汉时期楚系墓葬设计在死者身份的表现上从青铜礼器到棺椁尺度的转变。作者同时认为,《礼记·檀弓》中“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的说法与先秦时期“占筮尺”所规定的吉凶尺寸有关,而《礼记·檀弓》的汉代成书说也可以在马王堆汉墓的设计上得到旁证。此外,借助棺椁研究所获得的汉尺长度进行度量,作者对墓中出土的“T”形帛画即遣册中提到的“长丈二尺”的“非衣”这一说法提出了新的证明。
  • 汉初《葬律》与马王堆三号墓主利豨

    【作  者】:曹旅宁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葬律,马王堆汉墓,轪侯,利豨,帛书,精神世界

    【摘  要】:

    本文经过考证认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份被整理小组命名为《园 庙图》、被《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整理者命名为《居葬图》的地图实际上应命名为《兆域图》,并以此为证据进一步考证马王堆三号墓主应为第二代轪侯利豨无疑。
  • 马王堆汉墓文物中的汉代冠式初探

    【作  者】:湖南省博物馆 陈建明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一辑

    【发表时间】:2004年7月

    【关  键  词】:漆纟丽冠, 武冠, 纱冠, 长冠

    【摘  要】: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漆纟丽冠和纱冠两种实物,形象资料有戴冠木俑和帛画 所画的戴冠墓主、戴冠武士等,这都是研究汉初冠式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材料,对实物与形象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以便于我们对汉代冠式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 从马王堆三号和一号墓看西汉初期 墓葬设计的用尺问题

    【作  者】: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 赖德霖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一辑

    【发表时间】:2004年7月

    【关  键  词】:马王堆汉墓 ,用尺制度 ,《淮南子》, 占筮尺

    【摘  要】:

    本文从探讨马王堆汉墓棺椁如何制作这一问题出发,通过对考古报告提供的 数据进行换算,发现三号墓和一号墓棺椁在制作时最有可能采用的汉尺长分别为0.235和0.23米。文章进而发现两墓内棺与另外两层外棺规格相同,即长宽高分别为9x 3 x 3、10 x4 x 4 和11x 5 x 5尺。对比长沙子弹库战国墓,作者认为这种规格应为战国至西汉该地区高等级墓葬设计之一形制。文章还将两墓棺椁的壁厚尺寸与《礼记》和《淮南子》相关记载进行了对照,发现一号墓的绝大多数数据都在《淮》占筮尺的“吉星”位置,故判断当时该书所代表的用尺制度已具影响。根据上述尺长,文章还对两墓的非衣长度问题进行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