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组合初探
【作 者】:邵晓洁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编钟,组合,文化因素
【摘 要】:
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是迄今所见编钟组合最为复杂、最具特色的大型钟群。本文分析了这批编钟组合的基本形式和性质,通过对编钟组合中不同钟型搭配的研究,发掘了其所蕴涵的多元文化因素,同时将这批编钟与其他大型楚系编钟进行类比,由此进一步认识了这批编钟组合形式的重大历史意叉和文化价值。 -
河南叶县旧县村4号墓编钟印象
【作 者】:王子初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叶县编钟,音乐考古学,印象
【摘 要】:
本文以“印象”为题.发表了对河南叶县旧县村4号墓出土编钟之钟型编组、文化属性、音梁结构、调音手法和音阶结构等5个方面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 1. 全套编钟包含有两种不同风格的编错组合之现象前所未见。4件组编铸的形式.是春秋中期中原地区特别是郑国一带的重要规范。 2. 叶县编钟的文化属性为“中原为体.楚风为用”。 3. 叶县编钟中除极个别的.绝大多数的钟腔内近于口处的4个侧鼓部内面有回凸长争状音梁。这表明编钟的产生时段.只能在春秋早中期前后 而不能更晚。 4. 叶县编钟上呈现7调音锉唐的规范.为两正鼓、两铣角和四侧鼓等八个重点位置,是西周以来唐“隧”调音法传统的合理借鉴.反映出春秋 时期至战国初期之际编钟调音手法走向其成熟顶峰的过渡性含义。 5.编钟音域宽广,其j组旋律钟在每个八度区至少构成一个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反映出这套特殊的乐器对旋宫的运用或探索。 -
也论浮滨文化的年代问题
【作 者】:李龙章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浮滨文化,年代,商榷
【摘 要】:
分布在粤东闽南地区的浮滨文化年代上限到不了商代,从与昊城遗址出土的陶器比较可看出,两者并无多少共同之处。出土有浮滨文化陶器的广东博罗横岭山前期墓的年代从器物比较和文化排序的情况看、其年代最早不过西周中期,以定在春秋早中期为妥。属浮滨文化的福建漳州虎林山及南安大盈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数属西周以来才出现的器物,有的年代应处在春秋时期。 -
略论江苏出土的地方特色的西周青铜器
【作 者】:杨海涛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地方特色,西周青铜器,吴文化
【摘 要】:
西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是青铜文化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中原青铜器经过一连串的发展在此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包括江苏青铜器在内的南方青铜器也十分繁荣,出现了中原型、仿中原型和地方型并存等青铜器类型。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江苏出土的青铜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整体上系统地对这一阶段青铜器进行分析。但很少从地方型的西周青铜器的特色角度进行专题探讨。本文试以江苏出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周青铜器的资料为出发点,分析其造型与纹饰特点,并探讨以昊文化为主的江苏早期地域文化的发展。 -
皖南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初步研究
【作 者】:宫希成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皖南,西周,青铜器
【摘 要】:
皖南地区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出土于土墩墓中,较重要的地点有屯溪奕棋土墩墓群、繁昌县窑上和汤家山、青阳县汪村、宣城市正兴村、芜湖县韩墩村等地。根据青铜器特点,结合自然地理和土墩墓分布情况,可划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以新安江上游为中心,北区以漳河流域为核心区,包括长江以南沿岸地区。南区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立耳撇足素面鼎、扁鼓腹尊、折腹盂、云纹五柱器等为代表的器物群和斜方格纹、编织纹、折线纹、锯齿纹、棘刺纹等纹饰,风格独特。北区混合型铜器数量最多,整体的造型与中原地区同类器基本相同,但在某些局部有改变或纹饰有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可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北区第三期年代下限可能迟至西周春秋之交。西周早期受中原铜器的影响更多一些,到晚期自身的风格逐渐清晰。在铜矿得到大规模开发的背景下,西周时期皖南青铜文化的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变革,与中原青铜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皖南青铜文化,在周代江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总体文化面貌而言,南区与越文化接近,北区则与吴文化系统关系更为密切,有着更多的共性。 -
西周甬钟之南北比较分析
【作 者】:王世民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西周甬钟,中原地区, 起源,南方大铙
【摘 要】: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原地区出土的西周甬钟与湖南出土的甬钟和大铙,认为:根据现有考古资料,难以肯定或否定西周甬钟来源的不同说法,无论中原发展说还是南方起源说,都存在明显的缺环;推测其为殷周之际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可能接近历史实际,尚需进一步证实。 -
论西周的南国湘侯
【作 者】:李学勤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湘,湘侯,周昭王南巡
【摘 要】:
扶风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所出周昭王时器析尊等铭文有相侯,其人又见上海博物馆所藏及蓝(相侯簋)。由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静方鼎,知道相侯地在周朝南国,是昭王南巡的目的地。从昭王行程推定,“相”就是“湘”,说明西周早期王朝势力已进达今湖南湘水流域,可与该地区考古发现印证。 -
湖南省望城县高砂脊遗址出土青铜器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作 者】:内田纯子,向桃初,平尾良光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高砂脊遗址,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供给源,融合
【摘 要】:
湖南商末到西周时期的铜器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商式、融合式与土著式。通过对高砂脊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取样所作的铅同位素分析,中原式铜器使用源自于中国北部地区的铅:而本地化的过程中,青铜器使用的铅同位素,位置处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铅的中间线上,我们认为这是混合使用两种原料的缘故,当时铅的供给源逐渐转移到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
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术初探
【作 者】:廉海萍,谭德睿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湖南,青铜器,铸造技术,复合陶范法,失蜡法
【摘 要】:
根据对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初步考察,将其制作技术体系大致分为三类中原技术铸造的、仿中原技术铸造的和自主创新设计铸造的。湖南青铜器制作技术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开始引进中原技术并由中原匠设计铸造器物:继而由当地匠师自行设计铸造,纹饰与技术较粗陋:进而当地匠师已全面掌握金属成型技术并有所创新,因而铸造出了一批技艺精湛、极具特色的青铜器。 -
广西商周青铜器来源试析——商末周初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作 者】:蒋廷瑜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青铜器,来源,传入
【摘 要】:
本文对广西零星出土的青铜卣、盘、铙、锊等礼乐器逐一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它们不是本地铸造,而是从中原地区经过湖南湘江流域传入的,对促进岭南地区青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
湖南新宁出土兽面纹瓠壶断代的商榷
【作 者】:周亚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缸壶断代,南方青铜器
【摘 要】:
本文根据相关考古资料,对湖南新宁飞仙桥村出土的兽面纹瓠壶在器形、纹饰、装饰等方面的特征做了分析,认为这是一件由南方地区制作的,集中了中原地区商代、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特点于一体的器物,它的制作不会早于春秋晚期。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我们在研究南方地区青铜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
论商周瓠壶——兼论新宁出土青铜回首龙垂瓠壶的年代
【作 者】:熊建华
【发表期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发表时间】:2009-04-01
【关 键 词】:瓠壶,回首龙,青铜器,断代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1 4件青铜瓠壶的研究,认为至迟在商末周初出现了这类器物,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期是这类器物的流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