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论文 所有论文
  • 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

    【作  者】:黄圣松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马王堆,驻军图,地形图,封,封中

    【摘  要】:

    马王堆《驻军图》七处“封”以临近山名或水名命名,学者或释为烽火台, 或以其本义解释,认为是防区边界标志。依先秦文献记载,“封”不仅有疆界之意,又是以挖掘沟堑与堆累土石为具体工事。故《驻军图》七处“封”可以山名或水名命名,其理即在于此。《驻军图》“封”位处地图所示长沙国东侧与南侧,应是标志长沙国东界与南界。此外,《地形图》有“封中”一词,当释为封水流域,而非长沙国封略之内,可与《驻军图》七处“封”之解释证合。
  • 马王堆帛书《阴阳宅位宅形吉凶图》小考

    【作  者】:陈松长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马王堆帛书,阴阳宅位宅形吉凶图,日书,敦煌卷子

    【摘  要】:

    马王堆帛书残片中,有四张画有不同形状的残图,经拼缀可大致复原其 局部图像。这些图像由两个比较大的方形和十余个不规范的图形组成。其中的方形有内外两层,从内到外四角由射线连接,中间用圆点标示特殊的位置,并注有一到两个字不等的吉凶占语。在一个方形的左侧,大致分三列排列的诸多不规范的图形下面,也分别注有吉凶之类的占语。这幅图一直没有人关注和研究,笔者仅在《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报告》(上)中将其定名为“宅位吉凶图”,并有简单的文字介绍。本文仅就现有的图像数据,在尽可能拼缀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的《日书》图像和敦煌卷子中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粗略的考证和分析。
  •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居葬图》

    【作  者】:董 珊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马王堆汉墓,居葬图,轪侯

    【摘  要】:

    本文旨在考察《居葬图》的研究史,详述图中所绘的山丘地形和城郭结构, 释出山丘上所绘的甲字形墓穴的墓道文字为“羡袤十丈二尺”,根据山丘地形、墓圹位置、墓道方向和长度以及相对年代等方面,判断图中墓穴应指马王堆二号墓,即第一代轪侯利苍之墓;进而认为,图中城郭的相对位置,应位于今天马王堆与浏阳河之间,其性质为轪侯家族的私宅邑。这幅帛图是以平面图的形式表现轪侯家族生前所居城郭宫寝和死后所葬陵墓园寝的相对位置,根据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重新命名此图为《居葬图》。文末指出,图中围绕在二号墓东、西、南三侧的四个浅朱色小方框,应该是二号墓的外藏坑,但这在发掘报告中未曾记录,今天似仍有必要重做勘探或发掘。
  • 马王堆帛书“彗星图”名称试考

    【作  者】:王树金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像

    【摘  要】:

    《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部分,一直是专家们关注的重要内容,研究 成果众多,然仍有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各彗星图占语中书有图像名称,这些可与传世文献直接对应上的极少,而文献资料绝大部分直称“彗星”,为研究古代早期彗星图与命名的关系增加了难度。本文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占语、文献,对昭明星(又名笔星)、天锋星、孛星、长星、拂星(又名茀星)、秏彗、帚星(即帚彗)、天蒿(即蒿彗)、蓬星(又名王星)、苦彗等彗星图形与命名关系进行了考证。
  • 谈《太一将行图》的复原问题

    【作  者】: 广濑薰雄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太一将行图,复原,折叠方法,残片拼缀,虒裘

    【摘  要】:

    本文讨论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太一将行图》的复原和题记。本 文由五节构成,第一节讨论这幅帛画的折叠方法,第二节讨论中央主神的复原,第 三节讨论总题记的解释,第四节讨论武弟子像之三题记“我虒裘”之“虒裘”的解 释,第五节介绍新发现的《太一将行图》残片。
  • 再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丧服图》

    【作  者】: 胡平生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马王堆汉墓,丧服图,题记,复原,性质

    【摘  要】:

    在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3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写过一篇小文《马 王堆帛书〈丧制图〉所记丧服制度考论》,十年来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其中有董珊所作《丧服图校注》及程少轩所作《马王堆汉墓〈丧服图〉新探》,即将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集刊发表,两文的优点是都拿出了比来国龙制作的亲属丧制“复原图”更为妥帖的“复原图”,令人高兴的是两文都采用了笔者的句读。本文着重围绕《湖南出土帛画研究》一书中对《丧制图》的意见,再对汉代的丧服制度作进一步的申论研究,并介绍台湾已故研究员黄彰健1995 年所作的周代宗法丧服图。
  • 由汉简中的“工”看两汉河西地区的手工业

    【作  者】: 韩 华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汉简,河西,手工业

    【摘  要】:

    近几年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均有涉及手工业相关的简文,本文重点对木工、 水工、犁工、锻工、削工和车工等简文进行考察,从汉简中的“工”所代表的手工 业发展、汉简记录和出土遗物看其他手工业、工的身份与相关文书等三个方面,结 合传世文献对两汉西北边塞的手工业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不仅揭示两汉河西地 区的手工业发展状况,还可以初步解决一些文献中记载模糊的问题。
  • 敦煌一棵树烽燧遗址新获“捕亡”简及 相关问题

    【作  者】:李永平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敦煌汉简,文书,捕亡

    【摘  要】:

    本文对敦煌西湖一棵树烽燧遗址出土的“捕亡”简进行了校释。认为该 内容与以往河西汉简文书简中“捕亡”简有细微不同,当为“诏所名捕”朝廷文书 册中的一枚。简文中记载的“客”、“庸”以及汉代人名,为汉代制度史和社会史 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 马王堆与西汉隶书

    【作  者】:邢文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马王堆,汉隶,西汉隶书编年,伪简

    【摘  要】:

    马王堆简帛墨迹的出土,为西汉隶书源流与分期的认识,提供了珍贵的 资料。从马王堆简帛所见“为”字字例入手,不仅可见西汉隶书“为”字的笔法、 形态演变之迹及西汉隶书编年之例,而且可证所谓“西汉”竹简“为”字之伪赝。
  • 简牍释疑二则

    【作  者】:陆锡兴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居延汉简,马王堆遣册,“小白尺刀” ,“聂币”

    【摘  要】:

    本文由两篇小考证组成:一则为“小白尺刀”。居延汉简中的“小白尺刀” 并不是一件刀,而是一件刀与一件尺的合称。所以正确断句为“小白尺、刀”。在西汉遣册中“尺刀”联合出现不止一处,提示了它们的基本含义,不属兵器而是古代制衣的主要工具。二则为“聂币”。马王堆一、三号汉墓遣册和木牌多次出现“聂币”,而对照实物知为小块纺织品。从一号墓报告开始,把“聂”解释为“牒”,意即碎片,而币为交换货币。其实先秦、秦汉时期的“聂”常用作“摄”,“摄”的意义是代替,文献上有许多用例。而“币”则指礼品丝织物,因此“聂币”的正确含义是代币,是指用小块丝织品代替币,以此作为随葬品。
  • “美人”、“才人”考——马王堆三号汉墓遣册所见“美人”、“才人”引发

    【作  者】:宋艳萍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马王堆三号汉墓,遣册,美人,才人

    【摘  要】: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有“美人”、“才人”简文。这些遣册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西汉初期的“美人”、“才人”提供了可靠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初两者的真实身份和地位,对于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何为“遣册”? ——以马王堆三号墓为例

    【作  者】:杨怡

    【发表期刊】:《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

    【关  键  词】:遣册,丧葬文书,象征性,表演性

    【摘  要】:

    “遣册”是一个现代词汇,关于其内容和功能尚无定论。本文对马王堆 三号墓出土遣册做个例分析,提出遣册可能由三部分组成,分列三类不同的人和物:一是事先计划随葬的物品(实则不一定随葬);二是葬礼上出现的人和物(非随葬);三是以文字形式象征性存在的人和物,在地下世界有着“事死如生”的实效性。最后,结合三号墓遣册,讨论中国早期丧葬文书的丧葬语境、表演性和声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