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列表
-
铜蒜头壶
年代 : 宋
礼器。大小、形制相同。小口,直壁,口下作八棱蒜头形,细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颈间、腹各饰凸弦纹一道。蒜头壶是秦汉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此为仿秦汉风格的器物造型。
-
铜壶
年代 : 宋
方壶造型。长颈、垂腹、圈足。肩腹纹饰以带状弦纹横分为三层,均以雷纹为地。颈部饰如意纹,肩部、腹部饰变形蟠虺纹,圈足饰凤鸟纹。
-
乳钉纹鬲
年代 : 宋
敛口,折沿,腹微鼓,平裆,下接三袋形矮空足。腹部饰一周菱形纹、云雷纹,每组菱形纹中央饰梅花形乳钉纹。
-
海螺形水盂
年代 : 明
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添水。此水盂为海螺造型,周身饰有八个大小不等的小海螺,其中两个稍大的海螺与尾部构成三足,口沿上部饰莲花、荷叶,一只青蛙与一只乌龟。构思巧妙,造型生动。
-
犀牛形水滴
年代 : 清
水滴,又称“砚滴”。此水滴为犀牛屈肢衔杯造型,犀牛双目圆凸,鼻翼外张,两耳收拢,背部有圆形注水孔,尾下垂分叉,犀牛口部有一圆孔,水从此孔流入所衔杯中。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
鼠鋬花叶纹水滴
年代 : 清
水滴,又称“砚滴”。许之衡在《饮流端说瓷》中说:“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龟。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鼠鋬花叶纹铜水滴为椭圆形造型,前有流,后以鼠衔花蝶绵延的枝蔓为鋬,顶部以花叶纹为饰。注水口并隐藏期间。
-
方砚
年代 : 明
研墨工具。此砚为长方形,下有四足,两长边分别饰三个骑马人物,一端有亭台等,表现出长途跋涉的场景。中国的砚材丰富,不同时期的人们重视的材质有异,以铜为砚早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所见的铜砚数量不多。整体文化气息浓厚。
-
笔架
年代 : 明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是文房的常设之物。此笔架作山峰形,利用两边的山峰为龙头和龙尾造型。
-
人物笔架
年代 : 明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是文房的常设之物。此笔架作山峰形,利用两边的山峰为龙头和龙尾造型。
-
山水人物笔架
年代 : 明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是文房的常设之物。此笔架作山峰形,山水人物纹笔架采用透视的手法,以深山、亭台、洞壑、小桥、流水、人物等为题材,层次分明,具有山水画所追求的神韵,表现出“深山访贤”的文人主题。
-
刘海戏蟾香炉
年代 : 清
香炉,为“刘海戏蟾”造型,刘海袒胸露乳,背着葫芦悠然自得地戏坐于蟾蜍背上。蟾蜍张口吐舌,眼球暴突,三足,每足蹼有四爪,爪下有肉垫。蟾本来有四足,三足蟾是被神化的。“刘海戏蟾”是民间美术中的传统题材,有福神带来财富的吉祥寓意,在民间剪纸和婚嫁刺绣中又赋予了“撒子”繁衍的文化内涵。
-
鎏金鸭形熏炉
年代 : 明
熏炉。鸭形,有盖,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合,通体鎏金。底座饰水波纹,似昂首站立在河水之中。鸭张口作鸣叫状,口与腹部相通,羽翼和臀部多处镂空,腹内焚香之气可从口与羽翼、臀部的镂空处飘出,其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
镂空象足香炉
年代 : 清
炉身与盖以子母口相扣合,炉盖上以背驮博山炉的大象为饰,并镂雕各式花朵。炉身以景泰蓝工艺装饰花草纹及云雷纹。以微屈的象鼻为器足,大象卷耳露牙,憨态可掬。整器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繁缛,装饰精美巧妙,寓意吉祥,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
“杨士奇”香炉
年代 : 明
香炉。腹部以三扬耳露牙卷鼻象首为饰,象首刻画或线条、或浅雕、或圆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寓意“太平吉祥”。外底有“宣德十年御赐大学士杨士奇”十二字。杨士奇,江西泰和人,经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等诸朝,当国四十一年,因其勤于国事,政绩卓著而名扬天下,为一代名宦。杨士奇卒赠太师,谥文贞,归葬故里,极为显赫。
-
鎏金兽形香炉
年代 : 清
香炉为怪兽踏龙造型,通体鎏金。炉盖为兽首,张口露齿吐舌,鼻息微仰,蹙眉圆目,有两耳,头顶部毛发扬起后下垂呈锯齿纹与炉身扣合,脑后以一纽相连,可开合。炉身一侧有尾下垂,身上浅雕如意纹饰,足踏一龙。此炉造型生动,构思奇特,融艺术和实用为一体,体现了清代的铸铜工艺水平。
-
镂空龙纹香炉
香炉。椭圆形,由盖与器身组成。器身两侧有兽首耳,腹部饰双龙戏珠纹。盖以盘龙为钮,盖身镂雕云气纹,并饰双龙双凤嬉戏其间。器外底有“大明宣德年制”。从铭文字体看,或许是清代早期仿制。此炉造型稳重,纹饰繁复,刻划细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
-
“正德年制”香炉
年代 : 明
香炉。炉外底有“正德年制”四字。此炉造型端庄敦厚,简约明快,恬静素雅,朴实无华,在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继承了宣德炉的传统。腹部两侧饰阿拉伯文字,反映了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的事实。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同时又是一种装饰图案,与炉身浑然一体,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实物资料。
-
鎏金香炉
焚香器具。口沿平,腹微鼓,双龙形耳,圈足,底部有铭文“云间胡文明制”。颈部饰双凤纹,腹部饰狮龙纹,圈足以一周藤蔓及四合如意纹为饰。胡文明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擅长铸造铜炉与文房用具。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
鎏金香炉
年代 : 清
焚香器具。口沿平,腹微鼓,双龙形耳,圈足,底部有铭文“云间胡文明制”。颈部饰“八宝纹”,腹部饰石榴、桃子及荔枝,寓意“多子、多寿”;圈足以一周藤蔓及如意纹为饰,藤蔓绵延不断,寓意“福寿绵绵”。胡文明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擅长铸造铜炉与文房用具。
-
兽面纹簋
年代 : 清
摆设器。簋在商周时期为礼器,特别是周代,是礼器组合中的重要器类。明清时期虽然还是祭器,地位却没有原来明显。此簋为侈口,腹外鼓,圈足,两侧有龙形耳,耳下有垂珥,腹部和圈足有扉棱,饰兽面纹和龙纹。内壁铭文属于仿制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时期的天亡簋,属于假器上仿真铭的一种作伪手法。
-
散氏盘
年代 : 清
散氏盘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件为仿原件铸造。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 《清仪阁题跋》 等资料记载,散氏盘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嘉庆十五年,湖南巡抚阿林保得到散氏盘,于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被作为嘉庆生日贺礼入藏内务府。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说:散氏盘有两件仿铸品,此为其中之一,另一件被卖到国外。
-
错银兽面纹鼎
年代 : 明
错银兽面纹鼎兽目鎏金,双耳,颈部,三兽面的耳、鼻、角等细部,以及鼎底部和三足均错银,形制和纹饰与商代铜鼎相同。外底部错银“宣和年制”。工艺方面表明其时代为明。精致的制作工艺体现出明代铜器铸造工艺的新水平。
-
鎏金兽面纹鼎
年代 : 明
鼎在商周时期为礼器,而且是礼器的核心,数量多少代表身份的高低,到了明清时期,鼎已经不是礼器而成为摆设件了。此件鼎的形制和纹饰与商代铜鼎相同,鎏金兽面纹鼎腹部分裆,木盖,盖上为荷花鹭鸶玉捉手。
-
螭虎纹铜投壶
年代 : 明
投壶原为古代宴饮时投掷游戏中的礼器,宋代恢复古代礼制,投壶也得到了发展。此壶形制为直颈双耳,鼓腹圈足,颈上有二龙盘旋,扉棱将腹部分为四面,四面为四组兽面纹。投壶既可做文人娱乐之用,也可用于室内陈设。